来源:泰州东浦水产
发布日期:2025-06-04
0次浏览
一、水里“种田”有三招
- 土塘养殖:挖个坑灌水,扔苗喂食,靠天吃饭。适合草鱼、鲫鱼这些“皮实选手”,成本低但风险高,一场暴雨可能全军覆没。
- 工厂化养殖:建大棚装设备,24小时监控水质、温度,像养娃一样精细。山东的工厂化对虾养殖,一年能收六茬,产量是土塘的十倍!
- 生态养殖:鱼虾混养、稻田养蟹,一水两用。江苏有些鱼塘,上面养鸭、中间种藕、底下养鱼,年收入比单养鱼多赚两三倍。
二、技术让鱼虾“开挂”
现在养鱼早不是“撒把饲料”那么简单:
- 智能投喂机:按克喂饭,鱼吃多少给多少,不浪费还长膘;
- 循环水系统:过滤鱼粪、消毒杀菌,水比自来水还干净;
- 基因选育:挑“大块头”当亲本,后代个头普遍大20%。

三、环保账得算清
以前养鱼尾水直排,臭气熏天。现在得搞“生态改造”:
- 沉淀池+人工湿地:鱼粪变肥料,水能直接浇菜;
- 生物滤池:用细菌“吃掉”氨氮,水质达标才排放。
环保局查得严,但好处也明显:鱼病少了,产量稳了。
四、钱包为啥鼓?
- 市场大:中国人一年吃掉全球六成水产,人均年消费超40公斤;
- 赚钱多:一亩小龙虾塘,年入十万很常见,比种地多赚七八倍;
- 出口火:中国罗非鱼、小龙虾“游”向全球,去年出口额破200亿美元。
总结:水产养殖就是“靠水吃水”的升级版,用科技和脑子把水塘变成“提款机”。未来,这行当还得靠环保和智能“两条腿”走路,让水里“种”出的财富更稳更绿!